备受瞩目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将于10月20日起,在中美对峙紧张升级的背景下,一连四天在北京召开。“十五五”(第十五个五年,2026年至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可能出现的中共高层与解放军人事变动将是此次中共中央全会的两大看点。
根据2022年10月召开的中共二十大所作战略安排,中国将通过“十四五”“十五五”和“十六五”这三个五年规划,达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当于3万美元(约3万3900新元)左右。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明年要开始实施十五五规划。中共中央全会今年将审议通过相关规划建议,再由国务院完成编制形成全文,最后在明年3月全国两会(人大、政协年会)表决,待表决通过后正式发布,未来五年由中央和地方落实。
就在中国即将进入十五五关键期当下,内忧外患接踵而来,一方面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起关税战、科技战,全方位极限施压中国,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自疫情结束后一直努力提振站稳。
官媒为四中全会造势自称是“打不破的经济航母”
中国今年上半年实现经济增长5.3%,但第三季度显露疲态,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六个月处于收缩;8月份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4%,为六个月来最大降幅。不过,9月份进出口额同比增8.3%,又远超市场预期,经济前景喜忧参半。
在中国扩大稀土管制引发新一轮中美对峙后,美国财长贝森特唱衰中国经济。他本周一(10月13日)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指中国的举动反映自身经济有问题。“他们的经济有多么脆弱,他们想把其他国家都拖下水。”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则在国庆长假期间连续八天发表评论,意在信心喊话,为四中全会造势。文章强调,不能因部分经营主体感受不好,就否定整体经济形势;又称面对美国施压,中国经济承受住贸易保护主义和外需收缩的双重压力,是“吹不倒、压不垮、打不破的响当当的‘经济航母’”。
受访学者分析,在中美战略博弈全面加剧、美国对华实施晶片禁运和科技封锁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将是十五五规划重中之重。中国未来十年能否继续取得高速发展,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并超越美国,决战场就在科技。
经济学人:经济规模要翻一番未来十年须保持4.4%年均增速
在经济增速方面,十五五规划大概率跟十四五规划一样,不公开列出量化目标,但会按2035年目标,提出经济发展在未来五年应有的增长态势。
经济学人智库分析,中国要在2021年至2035年实现经济规模翻一番,意味2026年至2035年十年间,须保持4.4%年均增速;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须实施“相当程度的财政扩张政策”。
中国官媒《光明日报》9月发表题为《巩固扩大“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体系优势》的文章则指出,中国去年人均GDP达9万5749元(人民币,下同,约1万3400美元),要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3万美元左右目标,须保持年均4.5%以上经济增速。
中共政治局在四中全会召开之前,已于9月29日开会,听取十五五规划建议稿并进行讨论,以及提请全会审议。因此从政治局会议内容,外界可一窥十五五规划风向标。
政治局会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在十五五时期的六个“坚持”:坚持中共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
对比2020年9月底政治局对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十五五列入的“坚持高质量发展”和“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两个五年规划新要求,这两个理念也都写入中共二十大报告。“高质量发展”在二十大报告中被定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则写入二十大党章修正案,足见两者分量之重。
中美过去一周在北京扩大稀土管制引发矛盾升级后,更凸显发展与安全并举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向《联合早报》分析,“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意思是,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必须均衡考虑,面对美国以关税战、高科技封控等打压,“十五五规划相信会充分考虑在内,并有相应安排”。
化解晶片领域卡脖子痛点智能经济成为重要增长极
高质量发展涉及人工智能+、高科技、量子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中国称为“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与领域。智能化的硬件基础,就是美国卡中国脖子的王牌——晶片。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内智库部主任、研究员沈鸿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受访时均指出,科技突围在十五五时期有很强的急迫性,中国必须突破卡脖子技术如晶片制造,加快减少对美依赖,否则将陷入被动。
沈鸿强调,中国能否在关键时期硬扛并维持高速发展,“不仅能与美国平起平坐,甚至超越美国,关键就在科技”。他说,除了力求自立自强,中国也希望以市场优势,争取与部分具有技术底子的欧洲国家合作。
顾清扬也指出,北京把人工智能当做新的科技革命力量,如果不能化解卡脖子痛点,美国只要禁运高性能晶片,中国人工智能+计划可能泡汤。
所谓人工智能+,指的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深度结合与赋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中国国务院8月发布题为《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万字文件,明确智能终端普及率在2030年要超90%,智能经济要成为重要增长极。
发展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用电,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7月已举行开工仪式。这项总投资约1.2万亿元的工程,被视为中国能源和科技战略重要布局,年发电量预估可达3000亿千瓦,是三峡水电站的三倍。
顾清扬判断,类似雅鲁藏布江工程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列入十五五规划,“除了发挥投资作用,也化解卡脖子痛点。”
将提振消费列为战略目标推动经济转向“供需同强”
面对消费不振、民企投资信心不足、企业内卷、房地产危机等问题,中国官方虽已开出好些药方,但仍未能完全缓解经济痛点,内需问题尤其突出。
2023年,中国家庭消费占GDP比重约为39.2%,明显低于美国(68%)和日本(56%)等发达国家。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8月在北大国发院活动上建议,十五五将提振消费列为战略目标,提升消费率五至十个百分点,通过调整公共资源配置、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财税与城乡领域改革,推动经济转向“供需同强”。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则建议,力争到2035年将消费占GDP比重提至70%。他3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说,提振消费首先需要提高国民收入水平,这涉及收入分配体制和要素市场化的改革,财政过去主要支持投资于项目,“现在要转到投资于人”。
学者指出,提振消费首先要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图为今年中国国庆长假期间,游客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的一张巨幅广告前休息。(彭博社)
沈鸿则分析,消费和投资信心不足等问题,“是果,不是因”。单靠个别政策已不足以带动信心恢复,关键在于打造包含“战略体系、支撑体系、基础保障体系”的系统性规划。他预测,十五五规划将列出系统性大框架,后续再推出具体政策。
沈鸿说,战略体系,是指确立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目标,通过新质生产力布局人工智能;支撑体系指通过打造国内统一大市场、绿色发展等,推动可持续发展及国内市场通畅无阻;基础保障体系,是提供培养人才、共同富裕和各种民生及能源等安全保障。
他指出,要把整个体系撑起来需要时间,带动信心恢复也非一蹴而就,但乐观评估中国最终还是能达到目标。“就像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在犹豫,不知道怎么发展。但过了5年、10年、15年,大家越来越有信心了。”(联合早报)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