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不和中国打关税战,和其他的国家、地区、团体都可以打,而且都能如愿以偿。
只要不和中国打热战,和其他的国家都可以打,而且都能得到想要的。在这个世界上,中国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瑞士企业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四个月前,39%的高额关税砸下来,让这个以出口为导向的国家瞬间承压。钟表、机械制造这些核心产业首当其冲,第三季度对美出口直接跌了14.2%,机床出口更是暴跌43%,不少企业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为了保住美国市场,瑞士政府带着企业高管多次赴美谈判,最终拿出了一份沉甸甸的“诚意”。承诺到2028年向美国投资2000亿美元,仅2026年就要到位670亿美元,制药行业将扛起大头。
同时还开放了农产品市场,给美国牛肉、野牛肉和禽肉提供专门的免税配额,还要多买波音飞机,降低美国鱼类和农产品的进口关税。
这样的让步换来了关税下调,瑞士官方称之为“胜利”,但不少当地媒体和民众并不买账。有人直言这是“代价高昂的惨胜”,毕竟15%的关税仍比年初的3%高出不少,而且整个谈判更像是单方面的让步,完全没有对等的互惠可言。
类似的剧本也在其他地方上演。欧盟为了获得15%的基准关税待遇,承诺在2028年前采购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还要追加60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日本则投入5500亿美元助力美国核心产业重建,同时进一步开放本国汽车和农产品市场。
就连农产品关税豁免,看似是美国的“让步”,实则藏着精准的利益算计。这次豁免的咖啡、香蕉、牛油果等商品,大多是美国本土无法足量生产的,此前最高50%的关税直接推高了国内物价。
数据显示,美国咖啡价格一年内涨了近19%,牛肉价格飙升14.7%,民众怨声载道,这也成了政策调整的重要推手。
有意思的是,这些关税调整都避开了一个关键对象——中国。此前与中国的关税博弈中,美国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本国消费者和企业承受了额外成本。而转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后,这套“关税施压+谈判让步”的模式屡屡奏效。
美国显然摸清了不同贸易伙伴的软肋。对于依赖美国市场的国家,高额关税足以让其产业承压;而对于自身需要进口的商品,通过关税豁免既能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又能维持贸易谈判的主动权。这种灵活调整的策略,让其在多场贸易博弈中都拿到了想要的结果。
从欧盟、日本到瑞士,再到众多农产品出口国,美国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选对了博弈对象,关税大棒就能发挥作用。这些国家或因为经济结构依赖出口,或因为地缘关系需要妥协,最终都不得不做出让步,满足其贸易诉求。
这场全球贸易格局的微妙变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看清。美国的贸易逻辑已经很明确:不再盲目扩大关税范围,而是针对性地选择谈判对象,用关税作为筹码换取实际利益。
这种模式能否持续下去?那些做出让步的国家,长期来看是否会调整贸易策略?而全球贸易体系又会因此发生怎样的连锁反应?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梦回烟雨楼)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