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欧洲估计都得被匈牙利外长这句话给噎一下,他说:“跟中国合作,不是可选项,是欧洲企业活下去的必选项!”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在欧洲制造业寒冬里,中国供应链正成为欧洲企业的“救命稻草”。瑞典轴承厂的奥尔森主管蹲在废料堆前发愁,地上堆着刚被沃尔沃退回来的轴承,亮晶晶的钢球看着没问题,可装机测试时寿命比标准低30%。
这不是本月第一次退货,车间里的老伙计们都盯着他,眼里的焦虑快溢出来了。奥尔森心里清楚,不是工人们没尽力,是本地钢厂的钢材质量越来越不稳定——能源成本太高,冶炼标准只能一降再降。
这种困境在欧洲制造业里早不是秘密。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把生产线搬到中国湛江,一次性砸下100亿欧元;大众汽车扛不住能源价格飙升,宣布要关闭德国部分工厂,三万多个岗位岌岌可危。
瑞典电池厂Northvolt被寄予厚望,结果核心材料还得从中国买,宝马签的20亿欧元合同最后不得不取消,因为造出来的电池又贵又不稳定。反观中国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的工厂,投资73亿欧元,明年就能投产,欧洲电动车厂家家门口就能用上靠谱电池。
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的话,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比亚迪在匈牙利建新能源汽车工厂,投资5亿欧元,明年下半年就能开工;亿纬锂能、欣旺达这些中国电池企业扎堆过去,连生产电池隔离膜的恩捷股份都设了厂,最近刚跟美国公司签了6600多万美元的供货合同。
欧洲市场上,每三辆电动车里就有两辆用中国电池,宁德时代一家就占了全球三分之一还多的份额。戴姆勒CEO说得直白:“以前自己生产电芯,后来发现全球采购更划算,质量还好。”
这种合作不是单向的。匈牙利外长说这话时,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撑:过去十年,中国对匈直接投资累计突破200亿美元,撬动的经济总量增长超过2000亿美元。
匈牙利劳动就业部统计显示,全国约4.2万个就业岗位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中资项目,相当于每250名劳动人口中就有1人的生计与中国投资密切相关。
从家具制造、灯具生产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中心,匈牙利汽车零部件出口额三年内增长近五倍,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
更让欧洲政客坐不住的是,匈牙利不仅自己吃到了红利,还敢在欧盟内部“唱反调”。2023年欧盟提议提高中国电动汽车进口关税时,匈牙利毫不犹豫地行使否决权——德国汽车巨头半数以上动力电池依赖中国进口,加税等于砸自己的饭碗。
当欧盟推出《关键原材料法案》试图降低对中国依赖时,匈牙利转身就与中国续签锂矿供应合同。这种务实态度,让匈牙利在欧洲政坛显得格外“刺眼”。
但现实比政治宣言更有说服力。瑞典轴承厂偷偷从中国采购轴承钢后,产品合格率从70%涨到98%,沃尔沃订单增加;比亚迪匈牙利工厂还没投产,就接到欧洲租车公司10万辆订单。
匈塞铁路作为首个采用中国技术并符合欧盟标准的大型基建项目,将把布达佩斯到欧洲主要城市的货运时间缩短至三天。这些案例像一记记耳光,打在那些高喊“去风险”的政客脸上。
匈牙利外长的话,其实藏着更深层的战略考量。2010年,当西方发展模式显露疲态时,匈牙利就提出“向东开放”战略。如今,中国在匈牙利的投资不仅限于制造业,还延伸到农业、教育等领域:中匈联合培育的抗镰刀菌小麦品种显著提高产量。
中国留学生带来的智能灌溉技术正在改变传统耕作方式。这种全方位合作,让匈牙利在全球化逆流中站稳脚跟。回到那场维也纳的闭门会议。奥尔森掏出手机,翻出中国供应商的联系方式。
他知道,这不是向现实低头,而是为了让工厂的机器继续转起来,让车间里的老伙计们下个月能按时领到工资。欧洲制造业的出路,或许就藏在这句实在话里——活下去,才有未来。
当布鲁塞尔的政客还在为“去风险”争论不休时,匈牙利已经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中国供应链不是威胁,而是欧洲企业穿越寒冬的暖炉。这场合作,究竟是欧洲的“保命符”,还是政客们的“眼中钉”?你怎么看?(梦回烟雨楼)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