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元首会晤结束后,在中国商务部公布的经贸磋商成果共识中,不见提到中美结构性矛盾根源之一的科技战要素——美国晶片出口管制。
这是否意味着,美国在晶片的磋商中占了上风?
有学者说,北京没有太强的急迫感,因为中国已具备制造中低端晶片(中国称芯片)能力,现在也不想进口低阶的英伟达H20晶片。另有学者认为,结果在预料之中,美国不可能对王牌松手,并评估高端晶片生态中的强大企业都依托美国生态圈,中国很难突围。
美国在拜登政府时期对中国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发展提高警惕,多次升级对华“卡脖子”力度,发布针对AI晶片和技术的出口管制,旨在切断中国获取用于训练强大AI模型的最先进晶片,以维护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领先地位。
英国《金融时报》8月报道,中国希望美国放宽对AI晶片关键组件的出口管制,并希望在中美元首会面前达成共识,成为经贸协议一部分。
中国商务部星期四(10月30日)在“习特会”结束后发布的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成果中,全文未提晶片。美国总统特朗普则说,中国将与英伟达等公司就采购晶片问题展开磋商,但他强调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时,未触及英伟达先进的Blackwell人工智能晶片。
在APEC正式开幕后,与会的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星期五(10月31日)在企业高峰会上表示,希望Blackwell晶片能在中国销售,但最终决定权在特朗普。
即便晶片问题悬而未决,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研究员宋文笛并不认为美国占了上风,关键在于中美缺乏互信。“中美互信低到仅能够处理相对低端议题,根本谈不上掐脖子的关键科技问题。”
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副教授李明江则认为,美国不松绑高端晶片在预料之中,因为这是中美科技竞争胜负之分的王牌,也牵涉两国军事力量对决。
他说,虽然中国“十五五”(2026年到2030年)规划强调科技自强,中国近年来在接近高端晶片领域也取得进展,但在人工智能算力尤其高端算力,与美国的差距在扩大,根本原因是高端晶片被美国卡脖子,“这次没解决,未来将继续存在。”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兼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则分析,中国在中低端晶片领域已具备一定技术,现在也不想进口一般水平的晶片如英伟达H20,北京也担心美国晶片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他说,中国更在乎的是生产高端晶片的设备,如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的深紫外光刻机,有了设备后,中国可以自己生产晶片并放心使用,但阿斯麦在美国压力下不向中国出口。
不过,台湾中山大学亚太英语学程助理教授刘奇峯认为,中国即便掌握深紫外光刻机,也不一定能突围。他说,除了良率问题,高端晶片制造也不仅涉单点技术突破,还涉及整个跨区域生态系,包含美国、台湾、韩国、日本、欧洲等。
“最强大的都围绕在美国身边形成庞大联盟,你只能选择要不要加入,不然你就自己搞,自己搞就特别困难。”
中国公布的中美磋商成果虽未提晶片,但其中一条提到,美国将暂停实施9月29日公布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一年。中国将暂停实施10月9日公布的相关出口管制等措施一年。
所谓“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指的是,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的企业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都将自动受到与母公司同等的出口管制限制。穿透性规则若实施,中企将更难获得美国先进技术设备。
财新网引述道琼斯统计,实体清单上原本只有1000多个受管制的中国实体,穿透性规则出台后,受管制中国实体猛增至近两万个。
吴心伯认为,由于涉及大量中企,北京争取到美国暂缓实施穿透性规则,要比晶片管制松绑意义更大。
李明江分析,美国明显做出让步,让中企有一年时间去重组股权结构或重组供应链,否则这些企业将难以在国际市场生存,其他国家的企业会担心受美国长臂管辖而不敢与中企做生意。刘奇峯也评估,未来一年将是“中美准备开始脱钩的缓冲期”。(联合早报)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