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

恶意职业打假者招徒卖课形成敲诈勒索完整产业链逼着商家拿钱消灾市场监管机构已被逼疯 2024-11-12 08:45:34 发自江苏连云港

本站群第一用户 微博 只看楼主 0111

融合站点 - 私人主页 - 专栏文集 - 监督评点 - 我的信箱
  “双11”购物高峰来临,中国各地生产企业备足货源,电商、物流等企业开足马力,加班加点。

  中国近期开启一年中最大网购盛会“双11”,除了消费高于平日,今年的“双11”也催生出职业打假乱象。

  中国网络平台上近期出现不少自称是“职业打假者”的人。他们通过分享“打假日入过千、月入过万”的经历,在网上招揽徒弟,还衍生出收徒、卖课等完整的产业链,专门瞄准“双11“期间的大量交易以及可能存在的漏洞敲诈商家,逼着被盯上的商家拿钱消灾。

  职业打假者售卖的这些打假课,学费据报从几十元(人民币,下同,1元人民币约0.18新元)到上千元不等。学员拜师后,职业打假者会拉群分享打假案例、打假思路,在线上指导学员打假,也会教人“薅羊毛”、不退货仅退款。更夸张的是,有职业打假者不但广撒网找商家索赔,还声称能帮商家打击同行。

  一批批新的职业打假人、兼职打假人大行其道,引发中国舆论警惕,关注职业打假持续挤占公共资源,让人手紧张的基层市场监管部门苦不堪言。

  有律师也指出,这种行为明显是敲诈勒索,属于犯罪,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

恶意职业打假者招徒卖课形成敲诈勒索完整产业链,逼着商家拿钱消灾市场监管机构已被逼疯 ... ...

  “师徒”联手向商家索赔回报巨大

  职业打假人在中国社会长期以来是颇具争议的存在。因为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有人视这一行业为市场乱象的清道夫,但也有人批评他们是投机取巧的牟利者。

  澎湃新闻星期天(11月10日)报道,随着“双11”购物节临近,职业打假者迎来一年之中的活跃期。与往年不同的是,不少职业打假者今年流行开班授课,靠教人打假赚钱,让维权的初衷和行动变得商业化。

  报道引述在微信公众号上找到的职业打假人张行形容,“双11”期间是假货最多、最赚钱的时候,在那之前开班收徒弟“效果也最好”。

  张行自称门下有150多名徒弟,向学员收取的学费是每人2000元,无二次收费和分成模式。

  这种师徒联手向商家索赔的模式回报巨大,人越多累积赔偿金额也越高。张行透露,徒弟多的时候,能从一单交易中获逾10万元赔偿。

  中国2009年首次在《食品安全法》中规定退一赔十的惩罚性赔偿规则;2013年又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加强规定,遇到消费欺诈可要求退一赔三。不少职业打假人正是依照这两条规定打假索赔。

  据澎湃新闻报道,一名丘姓男性职业打假人自称主要从事带人线上打假,学费300元。他在发给学员的十余份教材中,就提到《消费者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的理赔规定。

  教材称,产品金额小的比较好打,商家也能赔付得来,具体赔偿多少,则根据买家与卖家协商而定。

  丘姓男子称,目前网购维权危险性较小,成功率较高,只要吃透几部法律法规,“随便月入上万不成问题”。

  商家往往选择破财消灾

  学员缴学费后,一般会在职业打假人的指导下,下单购买一些问题产品,之后再与商家协商赔偿。

  这些产品往往存在风险,比如广告语中有被禁宣传措辞、可能存在虚假宣传、产品未标明生产日期和地址、假冒其他品牌,或含被禁用成分等。

  在这些群聊中,有经验老道者会不时在群里发出商品链接,有些疑似假货,有些有其他问题。其它群组成员则会一起分析这些产品能不能打假,之后决定要不要下单,也会共同商讨索赔对策。

  这些打假“导师”也会教授与商家博弈的方法。例如碰上硬气的卖家,就走工商调解途径,通过平台或专门受理消费者投诉的12315专线电话举报。

  面对职业或兼职打假人的纠缠,商家往往选择做出赔偿,破财消灾。有电商也表示,现在做直播尤其要谨慎,除了不能说“最”“第一”等极限词,“高级”“极佳”“绝佳”“绝对”等词也要注意,以免被职业打假人录屏举报。

  多家中国媒体星期一发文,呼吁对那些被视为双刃剑的职业打假人加强管制。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旗下极目新闻发评论,呼吁监管部门出台更严格的政策措施,严惩借机敛财、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确保打假不沦为收保护费的恶行。

  《南方都市报》也发评论,批评职业打假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门生意,呈现出专业化、规模化、商业化的特征,收徒卖课则是商业化图景的必然衍生。

  评论认为,职业打假人的出现,从更深层次看,其实是一个立法问题。法律规定超出日常生活太多,就会导致商家一不小心就违法,给职业打假人空间。

  评论也指出,任何人对市场上的信息,都有保持怀疑的义务,法律完全不必如此苛刻。

  基层市场监管机构已被职业打假逼疯

  职业打假挤占公共资源的问题近年持续加剧,在官方12315热线接到的投诉举报中,职业打假类诉求占比逐年攀升。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去年监测到2万4000个职业索赔人,共发起73万件索赔投诉,其中以食品为由的恶意投诉就有22万起。以打假为名、行牟利之实的职业打假人,对营商环境造成的危害已不可小觑。

  中国卫生监督协会星期一发文称,基层市场监管机构已被职业打假逼疯。

  文章引述重庆一名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张广披露称,有职业打假人去年一口气提交700多件对餐饮商家的投诉,对违反饿了么、美团等订餐平台经营许可、在网上超范围经营的商家发起索赔。这不仅对企业经营造成困扰,也大幅增加基层的行政和执法成本,让任务重、人手紧张的基层干部头大。

  在上述案例中,700多起案件涉及重庆多个辖区,市局部门已开始专案调查跟进,单是分配到张广所在处就有几十起。这些案件都须现场检查、询问笔录、责令改正等,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导致所有日常工作基本围绕这一名打假人转。

  与此相对,职业打假人的举报成本则非常低,仅需网上动动手指,威胁商家,再批量举报到市监所,就可能获高额赔偿。张广透露,如都按赔偿标准进行赔偿,涉及金额可能上百万元。

  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今年9月出台新的重点举措优化营商环境,要求从严审查利用投诉举报牟取不正当利益、侵害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职业打假人,科学确定处罚种类和幅度,为职业索赔者戴上“紧箍咒”。

  面对中国消费持续萎靡,官方在鼓励消费的同时,也更迫切需要提振商业信心。在更多商家面临敲诈勒索、社会资源被吹哨者挤占的情况下,摆在立法、执法面前的考验,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兼顾平衡并考虑到商家权益。坑害消费者的行为固然得治,但若是过度偏向消费者,反倒给这些所谓的职业打假人留出了更大的图利空间。(联合早报 察客)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




相关主题:

商城资讯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商城动态
  • 商界报道
  • 商务资讯
  • 商业新闻
  • 访谈对话
  • 商务评论
  • 商贸参考
  • 商城研究
  • 商海故事
  • 生意经典
  • 商道谋略
  • 商战风云
  • 交易保障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消费提醒
  • 购物指南
  • 消费点评
  • 声明说明
  • 曝光警示
  • 黑白名单
  • 反黑打假
  • 虚假欺诈
  • 市场监管
  • 投诉维权
  • 买卖保障
  • 交易担保
  • 服务市场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居民服务
  • 医药卫生
  • 餐饮住宿
  • 金融财税
  • 交通运输
  • 教育培训
  • 招工招聘
  • 休闲娱乐
  • 租赁拍卖
  • 顾问咨询
  • 软件信息
  • 任务外包
  • 日用市场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纺织服装
  • 鞋帽箱包
  • 珠宝配饰
  • 手机数码
  • 家电办公
  • 家居日用
  • 美妆养护
  • 母婴玩具
  • 轻工食品
  • 体育旅游
  • 家装建材
  • 房屋地产
  • 专业市场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农林牧渔
  • 文艺文创
  • 媒体出版
  • 五金交化
  • 电子电气
  • 机械设备
  • 车辆船舶
  • 能源化工
  • 冶金矿产
  • 安防环保
  • 工程项目
  • 综合市场
  • 广场大集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网络超市
  • 广场集市
  • 二手市场
  • 非标特异
  • 商机无限
  • 买家求购
  • 发标发包
  • 分类广告
  • 个人求职
  • 导购促销
  • 爱心义卖
  • 临时管制
  • 推广运营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入业指导
  • 运营推广
  • 管理进阶
  • 商城实务
  • 商家活动
  • 推荐分享
  • 广而告之
  • 公告启事
  • 商务服务
  • 调查问卷
  • 预审公示
  • 优品数库
  • 商城之家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商品主页
  • 客来商往
  • 客商共治
  • 评比排行
  • 小二客服
  • 店长掌柜
  • 经理高管
  • 商会联盟
  • 商者之家
  • 优商数库
  • 答疑解惑
  • 资料常识
  • 商城版务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在线发稿
  • 版务规则
  • 开放工单
  • 公告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