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忍无可忍要启动“贸易核选项”了,但欧盟“贸易核弹”引信另一头拴着的可是欧盟和中国一起的经济未来
当着一众欧盟领导人的面,马克龙撂下狠话:“中国再不放开稀土出口管制,欧盟忍无可忍,就该启动‘核选项’了。”,但问题来了,欧盟真的敢启动吗?
2025年10月23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领导人峰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在闭门会议上提出,对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应采取最强硬的贸易回应。他所指的,是欧盟2023年底才正式生效的《反胁迫工具法案》(Anti-Coercion Instrument,简称ACI),外界称之为“核选项”。
这项法案简单可以说是它允许欧盟在认定某国对其进行“经济胁迫”时,采取包括加征关税、限制投资、暂停专利保护等反制措施。
不过从生效至今,它从未被真正使用过。
如果一旦启动,只能说欧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那马克龙为何要动这根“上不得台面”的大棒?
这不是第一次他在国际场合高调示警,早在特朗普加征欧盟30%关税后,欧盟表态将对等反制,最终却与美国签署了带有妥协性质的不平等贸易协议。。
如今,面对中国动手收紧稀土出口,欧洲的产业链,尤其是法国和德国,确实被“稀土”掐住了咽喉。
稀土被管制,真正慌的其实是欧洲制造业
中国刚收紧稀土出口管理,要求含受控稀土元素的产品不论含量多少,出口都得先拿许可,这消息一下让欧洲制造业坐不住了。
不是欧洲反应大,实在是它太依赖中国稀土了——全球近90%的稀土精炼能力在中国,欧盟82%的稀土都从中国进口。
而稀土这东西,在欧洲重点发展的汽车、电池、风能、国防领域里,根本找不到替代品。
法国正忙着推进电动汽车转型,德国车企和博世这类零部件巨头也在扩产电驱模块,可这些产业都离不开稀土造的钕磁体。
现在出口卡紧了,欧洲企业怕的是后续供应链断档:生产线缺了稀土,可能就得停;转型计划没了稀土支撑,也得跟着慢下来。对正想在新能源和高端制造领域抢先机的欧洲来说,这波稀土管制,无疑戳中了它的“供应链软肋”。
所以才这么“气急败坏”放出狠话。
欧盟的“核武器”,真能打出去吗?
《反胁迫工具法案》原本是欧盟为应对美国关税战准备的,2018年,特朗普向欧盟商品加征关税,2022年,拜登政府通过《通胀削减法》,欧盟在这些美国的经济胁迫行为中成为吃亏受气的一方。
在此背景下,2021年8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反胁迫工具法案》,旨在保护欧盟及其成员国免受第三国经济胁迫。
没想到现在枪口调转到中国。法案赋予欧盟委员会极大权力,理论上可以对“胁迫国”采取包括贸易、投资、知识产权在内的强力反制。
但这项武器从未开火,原因简单:谁都知道,一旦用出手,就是对等反击的开始,那首要考虑的是后果。
更关键的是,欧盟并不团结。
10月22日彭博社援引消息称,德、法、波支持在欧盟峰会上讨论中方贸易措施,但有欧盟高官说峰会不会就此辩论。知情人士还透露,法国想让欧盟考虑所有对华报复选项,德国支持对华强硬,愿讨论用“反胁迫”机制回应中方稀土管制。
峰会后,德国总理默茨证实各国已讨论该工具,但未达成一致,称由欧盟委员会决定是否启用。
一些东欧国家,像匈牙利、希腊,也对激化与中国对抗持谨慎态度。这些国家近年从中国获得大量投资,不愿轻易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所以,光靠马克龙大喊“核选项”,还不够,欧盟内部的裂痕,决定了这把“核武”可能永远只是摆设,只能说雷声大雨点小。
欧盟对华制裁升级,中方审慎应对
就在稀土管制政策发布后不久,欧盟在10月中旬宣布了对俄罗斯的第19轮制裁措施。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制裁中,首次将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制裁名单,理由是“与俄方存在技术或军工合作”。
此举在中方引发强烈反弹,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明确表示,欧方这一决定将严重破坏中欧互信基础,中方保留反制权利。
商务部层面,欧盟企业申请稀土出口许可需按新规提供产品用途说明等材料。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实施后,商务部数据显示,已依法批准欧盟企业一定数量的合规申请,体现中方在规则框架内提供便利。
即使这样,欧盟国家仍旧看不清“现实”。
欧盟一边想在电动汽车补贴问题上调查中企,一边又想继续获得中国的战略资源,在中方看来,这显然是双标。
“RESourceEU”:欧盟的另一张牌
10月25日,在柏林举行的“全球对话会议”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了一项新计划:“RESourceEU”。这是一套旨在降低对中国在稀土领域依赖的系统性方案。
她说,欧盟90%以上的稀土磁体来自中国,这种依赖是不可持续的。
“RESourceEU”将推动欧盟在回收、联合采购、战略储备等方面建立新机制,以图在中短期内摆脱对单一来源的依赖。
冯德莱恩还透露,欧盟正加快与澳大利亚、加拿大、乌克兰、智利、哈萨克斯坦等国建立关键矿产合作关系,并计划制定矿产回收方面的工业标准。
这张牌的意义在于,欧盟逐步放弃“磋商优先”的外交策略,转向资源独立战略。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欧洲本土几乎没有可规模化开采的稀土矿,投资周期长、环保门槛高,短期很难见效。
正如美国尼奥科矿产公司负责人所言:“在美国开一个稀土矿,可能得花上29年。”
欧盟也差不多,光喊“独立”,不解决技术、资本和市场问题,就是空谈。
结语:
真正的自己说了算,从来不是靠吓唬人得来的。不管是欧盟那所谓的“核选项”(ACI),还是新搞的“RESourceEU”计划,想在短时间内解决稀土供应的现实难题,根本不现实。
欧盟手里或许攥着“贸易核弹”的引信,但这引线另一头,拴着的可是欧盟和中国一起的经济未来。马克龙这么咋咋呼呼,根本吓不到中国,反而把欧洲人心里藏着的焦虑和不安,全露出来了。(树下轻卧听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