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要持续强化执法与教育,企业必须承担起保障平台安全的责任,而个人则应养成基本的数码卫生习惯。
1799防诈骗热线成立一周年,高峰期每天可接700通求助电话。(唐家鸿摄)
新加坡反诈热线ScamShield自去年9月推出以来,已成为公众防范诈骗的第一道防线,至今处理超过12万8000通电话和在线咨询,约八成来电者是想确认自己是否陷入骗局。从最初每天接获约30通电话,到现在增加到平均500至700通,除了反映诈骗在本地的高发性,也说明人们对防诈的意识有所提高。
今年上半年本地共发生1万9665起诈骗案,较去年同期减少超过两成,涉案金额也下降逾一成至4亿5640万元。这些数据虽然积极,但隐藏其中的趋势却值得警惕——冒充官员的案件增加近两倍,损失超过1亿2000万元。这类骗局利用民众对国家机构的高度信任,一旦这种信任屡遭滥用,政府公信力也将间接受损。总统尚达曼日前在第15届国会开幕的施政方针演说中,将诈骗列为威胁国家安全的非传统安全隐患之一,可见问题的严重性。诈骗不只是治安案件,更会逐步侵蚀社会的信任与凝聚力,这比金钱损失更具破坏力。
过去几天接连发生有人冒充武装部队人员,向商家下大额假订单的事件。国防部调查后证实,这些假订单与武装部队毫无关系。无论这是恶意行骗,还是恶作剧,最终受害的不只是商家的财物,还有社会赖以运转的基本信任。金钱损失或许能够弥补,但信任赤字却难以修复。更严重的是,冒用国家防务机构的名义欺骗或取乐,触及公众对安全与诚信的敏感神经,这种行为不但无知,更极不负责任。
骗子惯常利用人们对权威的信任,或人性的贪婪与恐惧,制造紧迫感,让受害者来不及思考。虽然下载ScamShield等防诈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保护,但这类工具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个人的警觉与判断始终才是关键。许多受害者其实是主动将钱转给骗徒,这类情况并非技术手段能完全防堵。因此若能在接到可疑电话、简讯或电邮时,多花几秒钟确认,向可信的渠道求证,就可能避免损失。网络安全局上周末启动的第六届宣导运动,主题“停一停,查一查”,正好点出全民防骗的关键。
人工智能(AI)是诈骗攻防的关键领域,一方面可协助识别虚假网站与异常行为,成为公众防范的有力工具;但另一方面,它也被不法分子滥用来生成更具说服力的诈骗信息与深度伪造内容。去年本地通报的钓鱼攻击中,就有一成以上出自AI之手。据一名从缅甸电诈园区逃脱的肯尼亚人告诉路透社,ChatGPT是骗子最常用的AI工具,从编写“杀猪盘”剧本,到回应起疑心的目标,都能派上用场。
在今年上半年的案件中,有八成通过线上平台接触受害者。警方从9月1日起将TikTok列为指定在线服务商,要求它必须在明年2月前落实防骗措施,并首次援引《网络犯罪危害法令》,要求Meta加大打击诈骗力度,否则最高可面临100万元罚款,这显示政府正强化对平台的监管。政府与企业的协作无疑重要,但若公众依旧习惯盲目信任,再完善的制度也难以固守防线。
新加坡以诚信立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习惯以信任为基础。然而,世界已远较过去复杂,甘榜年代夜不闭户的日子一去不返,上当受骗给个人招致的损失也远超过去。在今日环境中,过度依赖人情与信任确实增加风险。全民必须提高警觉,更新防骗观念,才能在AI加持的诈骗浪潮中自保。
诈骗的最大受害者并非个体,而是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当信任不断被滥用,人与机构之间的纽带就会逐渐松动,社会将变得冷漠与分裂。无论是假官员、假订单,还是利用AI生成的深度伪造内容,本质都是在透支社会的信赖。新加坡赖以自豪的高信任度,是经济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绝不能轻易丢失。因此,打击诈骗必须成为全民行动。政府要持续强化执法与教育,企业必须承担起保障平台安全的责任,而个人则应养成基本的数码卫生习惯。唯有人人养成“停一停,查一查”的习惯,社会的信任网络才能免于被逐渐侵蚀。(联合早报)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