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宣布给3岁以下娃发育儿补贴,每年3600元,说是减轻家长负担。可这事刚公布,第二天就有奶粉、尿不湿、早教机构集体涨价,涨了8%到15%。好多家长炸了锅,说补贴还没到手,东西先涨了,这钱到底谁拿走了?
其实这事背后有门道。先说奶粉厂,现在生娃的少了,销量不如以前。比如说以前一个月能卖100罐奶粉,赚1000块,现在只能卖50罐,但企业还想赚这么多,只能每罐多赚点。所以他们直接提价。还有成本涨了,包装纸箱、运费、工人工资都在涨,企业说新国标要求更高了,生产一罐奶粉成本多了好几块。
但家长可能不知道,其实涨价里有不少是企业的“算盘”。他们总推出新配方、新品牌,价格比老产品贵,广告费也得多花,这些钱最后都算到消费者头上。再比如,国家对美系奶粉加税,国产奶粉趁机提价抢占市场,反正买美系的也少了。
不过经销商倒是赚得不多。奶粉从厂里到店里,中间要过经销商,但赚头有限。比如某品牌奶粉,厂里给经销商85块一罐,经销商卖给店95块,最后到顾客手里要120块。经销商说他们只能赚10%左右,大部分利润还是在厂家手里。
家长现在只能想办法省钱。有人盯紧电商促销,趁打折囤货;有人开始比价,选便宜点的品牌;还有人说能母乳喂养的尽量母乳,省点奶粉钱。
其实这事关键在补贴和价格之间。国家给补贴是想让家长少花钱,可企业一涨价,补贴反而成了他们的涨价理由。以前买奶粉100块,现在涨到110,补贴3600块一年,听起来不少,但摊到每个月也就300块,根本不够抵消涨价。
有些地方已经在想办法了,比如日本用“育儿点数券”,只能用来买指定商品,防止商家乱涨价。国内现在也在讨论,要不要把补贴直接打到指定商店的账户,不让钱被涨价吃掉。
现在奶粉厂赚得更多了,财报上利润涨了不少,但家长发现补贴根本不够用。说到底,这事得管住价格才行,不然补贴发再多,钱还是被中间环节抽走了。
最近听说国家要出台新规定,要是补贴发后商品涨价超过5%,企业可能会被约谈。不过现在市面上的奶粉价格还没降下来,家长们只能继续精打细算,看谁能撑到政策见效那天。(银杏染金黄)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