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晒图显示,充电宝安检条规收紧后,新疆乌鲁木齐机场没收了大批未通过安检的充电宝。(小红书截图)
过去几天,中国各大机场的安检区堆积起小山一样的充电宝。这些厂家不同、规格各异的移动电源,被一道刚出台的禁令拦截下来。
事缘6月初北京多所高校发布通知,指近期发现2万毫安的罗马仕充电宝更容易自燃爆炸,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该品牌产品。深圳市监管局6月16日通报,罗马仕即日起召回三款存在安全隐患的充电宝,共计49万余个。
紧接着,另一充电宝品牌安克在6月20日宣布召回超过71万个存在安全风险的充电宝。
罗马仕和安克是中国充电宝市场的两大头部品牌,他们相继召回大批产品,引发舆论对充电宝安全的高度关注。中国民航局6月26日发布紧急通知,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3C(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是中国的强制性市场准入制度。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的产品,必须通过国家3C认证,并在产品上张贴3C标志证明。
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2023年8月公告,对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实施3C认证管理。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3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这条禁令让大批消费者傻了眼,因为3C强制认证规定生效不到一年,2024年8月前购买的充电宝,许多都没有3C标识,这是否代表它们都上不了飞机?
各地机场很快给出肯定的答案:只要没有3C标识的充电宝,就会被判定为不合规产品,无法带上飞机。哪怕充电宝上有欧盟CE、美国FCC等其他市场的安全认证标识,只要没有3C标识,都会被拦截。
大象新闻采访多家机场核实,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充电宝没有3C标识仍可带上飞机。一是充电宝是在国外生产,而非中国制造;二是旅客乘坐的是国内航班,而非境外航班。
据界面新闻报道,新规生效首日,一名前往上海虹桥机场的旅客反映,机场安检处重点检查充电宝,无3C标识的会被拦截,现场的“充电宝自弃筐”里堆满各种型号的充电宝。据机场公开披露,杭州机场单日即拦截3496个不合规充电宝,多地机场的充电宝收缴量单日均突破3000个。
有网民在社媒平台小红书发帖,指自己使用多年的苹果原装充电宝,因为没有3C标识,被机场安检没收。网红博主熊小默则发微博称,他被机场安检员告知,没有3C标识的数码相机备用电池,也不能带上飞机。而北京与上海多家机场随后回应称,相机锂电池的安检要求并未调整。
还有网民说,他在新规生效后从海外回国,在入境中国时未被查验充电宝,但在国内转机时就被告知,充电宝没有3C标识,不得带上转机航班。评论区有人调侃:“同一个充电宝,在国外平安无事,一回国就变危险了。”
对无3C标识充电宝的“一刀切”禁令,以及各地机场的不同执行标准,给旅客们造成诸多困惑,也让人联想到冠病疫情封控期间,地方政府层层加码地查验核酸报告和健康码的乱象。
网传照片显示,杭州萧山机场、哈尔滨太平机场等地都为检查充电宝增设安检人员,并给每个通过安检的充电宝贴上当地印发的绿色安全贴纸。网民戏称:“这不就是充电宝的行程码?这个场景我熟悉。”
讽刺的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杂牌充电宝,只要有3C标识就能带上飞机;此前发生自燃的罗马仕充电宝,原本也有3C标识,只是在事发后被撤销认证。这使得3C认证的权威性受到质疑。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有3C标识就能过飞机安检——这条标准很快催生出一个新产业:给充电宝贴3C标识。
在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上,有人开始售卖3C认证贴纸,以几元(人民币,下同,1元人民币约0.18新元)就可购买1000张。小红书、闲鱼上还有人晒出激光刻印装备,提供有偿帮刻3C标志的服务。目前多数主流电商平台已经屏蔽“3C贴纸”关键词,闲鱼上仍然有个人卖家在隐蔽销售。
在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上,有人售卖3C认证贴纸,以几元人民币就可购买1000张。(互联网)
也有网民分享充电宝被没收后的应对方式:降落目的地机场后,到出发层安检口附近寻找准备丢弃不合规充电宝的旅客,请他们把充电宝送给自己,实现充电宝“国内大循环”。
另一方面,济南报业旗下媒体“新黄河”曝光,闲鱼等二手平台出现大批标榜“机场拦截”“安检扣押”的充电宝,以15元至30元超低价售卖。当被追问安全性及货源时,商家或以“正常使用没问题”搪塞,或以“正规渠道回收”敷衍,甚至拒绝透露来源。
央广网引述上海虹桥机场客服和安检人员的说法称,充电宝回收后会“统一处置”,但不清楚最终具体如何处理。上海浦东机场则明确表态,指被拦截的不合规充电宝后将统一销毁,不会重新流入市场。
充电宝禁令的出台有其合理背景:行业低价内卷由来已久,业者为压低价格使用劣质材料,由此引发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今年初市监总局的通报显示,去年抽查的移动电源产品,不合格率高达43.6%。
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刀切禁令,不仅让充电宝用户措手不及,也容易引发过度执行、各自为政等乱象。原本该让生产厂家承担的责任,却转嫁到了无辜的消费者头上。
没有3C标识的充电宝,是否还有其他办法验证其安全性?厂商是否应为受影响消费者提供置换方案?机场拦截不合规充电宝后,又要如何确保被没收产品得到妥善处置?新规落地生效的同时,这些问题也需要得到解答。
查禁不合规充电宝,最终目的是排除安全隐患、提升行业标准。如何在保障出行安全和保护消费者权益之间取得平衡,需要当局在规划、决策和执行层面下更多工夫,而非简单粗暴的“一收了之”。(联合早报)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