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收购饿了么的消息在经历一年多的不断反转与发酵后,终于尘埃落定,生活服务业的格局也因此从多方争霸变为两军对垒。4月2日,阿里巴巴集团联合蚂蚁金服以95亿美元对饿了么完成全资收购。
随着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阿里收购饿了么一系列的并购案完成,阿里新零售版图不断扩容,再加上美团与滴滴在业务拓展方面不断上演相爱相杀的戏码,在这场外卖资源争夺战的背后,实则是阿里与腾讯两大商业巨头围绕生活服务业展开的新一轮近身肉搏战。而阿里与腾讯接连加持,细分商家加速站队,让原本多方混战的生活服务业变为双寡头之争。
值得关注的是,在本地生活服务的赛道中,阿里已经拥有饿了么、口碑、淘票票和盒马鲜生,腾讯系中的美团也形成了美团外卖、大众点评、猫眼电影和掌鱼生鲜队形。
在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看来,阿里收购饿了么是剑指腾讯,新零售的竞争中,基本被分割成以阿里和腾讯为主导的两大阵营,双方各自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说到底,饿了么只是阿里新零售布局的“一颗棋子”,新零售领域,最终主要还是阿里和腾讯之间的战争。
毋庸置疑的一点是,收购完成后饿了么还将继续与美团在外卖领域竞争。根据彭博消息,美团正在以600亿美元的估值寻求独立上市。在市场份额上,饿了么占据近一半,美团点评紧随其后,占43.1%。双方市场份额相当、且都粮草充足。
但在疾风骤雨般的迅猛增长过后,外卖行业的天花板以肉眼可及的速度来临。《2017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去年外卖市场用户规模年增长为18%,未来一年增长率将进一步下降至15%,流量也愈加成为稀缺资源。
最浅层次的利好当然是阿里的流量扶持。研究机构New Street Research分析师Kirk Boodry对这笔交易评论称,“收购完成后,如果饿了么配送网络能够与菜鸟整合,将能产生规模效应,更快帮助饿了么打破营收不平衡的现状。”
本质上,阿里收购饿了么更看重的是其庞大的物流体系,及能给天猫淘宝等核心电商业务带来的效率提升。这或许是未来1-2年内,阿里与美团竞争,甚至是阿里与京东竞争的核心。
今天在朋友圈流传最广的一张图是,天猫的商品和外卖一起被送到用户手中,这应该是不久的将来即将实现的场景。
饿了么从2015年开始宣布物流体系向第三方开放。不止是送外卖,更多本地生活的配送也将依托于这个物流平台,甚至与京东和顺丰合作。截至目前,暂未看到蜂鸟与这些平台合作的效果。
根据极光大数据提供给界面新闻记者的资料显示,饿了么APP月均DAU在519万左右。饿了么自己提供的数据则是,2016年日均订单量超过500万、2017年达到1000万左右。
蜂鸟物流押中了轻资产、灵活众包的物流体系,目前平台上已经有300多万配送员。饿了么的外卖业务在高峰时期保证了基本的配送规模,也是物流输出的重要前提条件,即在高峰期忙得过来,在闲时留得住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饿了么本质是一家配送公司,餐饮只是维持其众包模式的一个品类。未来“闲时段”将更多地承担起天猫淘宝、甚至盒马最后三公里的配送业务,这在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战略中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盒马鲜生创始人侯毅之前在点评京东运费涨价时,也曾肯定过蜂鸟的这种众包模式。他认为新时代的物流必然是去中心化的,转而批评老东家京东物流的根本问题在于:“集中性的物流一定有个最佳规模的临界点,超过临界点之后效率降低,成本不减反增”。
在官方通稿中,也强调了物流的作用:饿了么依托外卖服务形成的庞大立体的本地即时配送网络,将协同阿里新零售“三公里理想生活圈”,盒马“半小时达”和24小时家庭救急服务,“天猫超市一小时达”,众多一线品牌“线上下单门店发货两小时达”等一起,成为支撑各种新零售场景的物流基础设施。
这种模式早在2016年双11就已经有了初步尝试。在那场1207亿交易额的购物狂欢中,饿了么物流配送与圆通速递达成合作,外卖小哥变身快递小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5个城市安排自有的配送员参与快递配送。整个双11期间,饿了么承担的配送单量可达每天100万单。
另一个界面新闻获得的明显案例是,屈臣氏并没有入驻饿了么,但它在全国30城市3000个门店的配送主要都是交由饿了么完成的。门店能覆盖的交给饿了么,覆盖不到的走顺丰。
与屈臣氏类似,在这波“新零售”浪潮中,不少企业都提出了由门店充当前置仓完成配送的逻辑。对于那些不具备自主配送能力的企业,饿了么的蜂鸟配送将是非常好的选择。(云掌财经 王新荣)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