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边虚构野生来宣传,并让旅行社、的士司机配合带客,一边大谈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未免有点讽刺。把自由选择、明码标价这些市场应有的交易原则当工具,道理上讲也没错,但有选择性地讲、有选择性地用,那不叫遵循了市场规范,那叫投机。
哈尔滨“天价鱼”风波还在持续。2月15日,哈尔滨松北区专项调查组初步结论为明码标价无违。时隔一天,事件再度“反转”,当事消费者指菜单签字造假,更有当地旅行社与消费者签和解协议,代饭店赔偿;此外,涉事饭店“北岸野生渔村饭店”的工商登记实际为“北岸渔村饭店”,并无其标榜的“野生”二字,其餐饮服务许可证已于今年2月4日到期。甚至有当地匿名导游表示,往该渔村带人会有60%左右的提成。
一万多吃一顿鱼,事情一开始被打上“天价”的标签,但恐怕直到签字造假、伪造野生等问题被踢爆时,“天价”才称得上有名有实。所以,尽管是否存在把10.4斤掰扯成14.4斤这类短斤少两的戏码,依旧事实不清,反转依旧来得很彻底,涉事渔村似乎坐实了宰客之实。
至始至终,消费者、渔村、专项调查组,三方都力图争夺“市场”这块阵地,消费者坚称短斤少两、野生不实,当事渔村力证自己明码标价,专项调查组也用明码标价的结论来回应舆情。看得出来,市场的那套逻辑是大家共同拥护的,知情权、选择权等等属于政治正确的东西了,谁愿意从这块道德高地上退下来?在这点上,北岸野生渔村当然比青岛大虾的店主更精明,至少前者店门口的易拉宝菜单上,明明白白地写着“鳇鱼398元/斤”。
如果纯粹从市场交易的层面看,北岸野生渔村当然是有道理的。餐饮不是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定价的领域,商家的标出天价那也是市场自由,这一点,那些接受不了“鳇鱼398元/斤”事实的人也得接受,哪怕在街对角的另一家渔村,鳇鱼只卖98。
只是,北岸野生渔村的市场逻辑,是在一个灰色的经营环境下讲的。如果一边虚构野生来宣传,并让旅行社、的士司机配合带客,一边大谈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未免有点讽刺。把自由选择、明码标价这些市场应有的交易原则当工具,道理上讲也没错,但有选择性地讲、有选择性地用,那不叫遵循了市场规范,那叫投机。
其实,在“天价鱼”第一次反转,不少人站到渔村这边说话时,我就隐隐觉得,只要顺着这条线索查下去,多多少少会在这家店查出问题。时隔一天,果不其然,这多多少少有点隔墙扔砖头的意思,一扔一个准,倒不是因为巧合,而是景区这类灰色的营商模式太普遍了。劣币驱逐良币,不是空穴来风的道理。本来是一顿自由的交易,但人们发现,导游、的士和黑车司机寄生在这个链条之上,这样的市场投机者,说只此一家,谁又相信?宰客欺诈哪里都有,开地图炮没有意义,不过,一顿天价餐发展到现在一地鸡毛,也超出了餐馆个案范畴。
改革开放发轫的年代,双轨制间接产生了一批投机倒把之士;同时,很多企业带着原罪进入市场之中。当下,企业家们的原罪已逐渐褪色,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迎来了纯粹的营商和资本环境。一些灰色的经营模式没有原罪的罪恶之身,却庸常地存活于市场之下、小民之间。在那群标榜明码标价的人群口中,市场的准则同样被有需要地践踏着,不对称的信息环境下,人们很难确信,是否该以自由选择、自愿交易之类的规则,来衡量这顿天价鱼餐。
这是一个颇为尴尬的局面。由于权力的失位、缺位、越位,在更多时候,对市场经济、市场逻辑的讨论,演变成各取所取的争夺。共识是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分歧在于,市场的规则在哪种情况下是于己有利的。所以,经济学家在当下总是吃力不讨好,他们从市场的逻辑出发,主张用价格杠杆来调节供需,支持各类收费。
这才是市场经济的困境所在。一方面,明码标价之类被奉为圭臬,对自由选择、公平交易的推崇,散发着人们对市场经济绝对崇拜的味道;但另一方面,所谓圭臬往往又只是食利的工具。渔村老板当然不会拒绝导游拉来的客人,所以在需要的时候,市场的逻辑可以被抛弃,更要命的是,它会在职能者的视若无睹中,形成一种铁板一块的景区灰色利益链。(凤凰评论 作者:熊志)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个性签名可以是实名全名或用户名的补充、解释、提示等,最长32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