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新加坡消费者,尤其年轻一代,更愿意将中国品牌视为替代甚至首选产品。一项调查结果与专家都指出,中国品牌形象已从“便宜实用”转变为“可信、具吸引力”,当前的地缘政治氛围也可能推高这种接受度。
本地调研机构Blackbox Research近期发布第二季Sensing SG调查,显示过去六个月,中国产品和本地产品的消费额分别增长35%和38%,而美国产品消费额仅增长24%。同时,50%的男性和38%的女性透露,他们减少购买美国产品。
Sensing SG的数据来自面向1500名18岁及以上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的线上调查,调查时长约15分钟。
中国品牌从“便宜”走向“精致”
调查显示,中国品牌正从“便宜”走向“精致”,在形象与价值层面同时赢得信任。
在知名品牌的比较中,新加坡人仍偏好美国品牌,例如Instagram胜过TikTok、iPhone胜过华为、星巴克胜过霸王茶姬;但若从整体产品类别来看,这一偏好趋势已基本逆转,中国品牌整体表现超越美国。
整体而言,在汽车、日常食品、家用电器、生活服务,以及零食与便利食品这五大品类中,中国品牌的偏好率全面领先美国。具体来看,偏好中国品牌的比率为:汽车34%(美国品牌28%)、日常食品36%(32%)、家用电器39%(30%)、生活服务38%(31%)、零食与便利食品37%(32%),整体领先幅度介于六至九个百分点。
调查指出,“中国制造”在本地市场已发生根本转变,最具象征意义的莫过于在2025年的首四个月里,中国电动汽车巨头比亚迪(BYD)超越了长期以来的行业领军者丰田,成为新加坡最畅销的汽车品牌。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多方因素共同推动中国品牌的崛起,包括产品品质提升、数码营销策略、社交平台影响力,以及文化共鸣。
专家也认为,中国品牌在新加坡市场的突破已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股结构性趋势。从科技到日常,从价格到体验,中国品牌正凭实力赢得本地消费者的认可,预计可在更多品类中实现更大突破。
学者:我国年轻人不再迷信西方品牌
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商学院副院长、南洋市场营销与技术中心主任黄雪菱教授指出,本地年轻人自小接触全球品牌,不再迷信西方品牌,更注重性价比与能引起共鸣的设计,中国品牌正精准回应这一心理。
义安理工学院商学课程主任钟征原指出,过去中国制造常被视为低价模仿品,如今则展现出世界级的技术与设计,已不只是“平价替代品”,而是具前瞻性、高品质的科技与生活方式引领者。
他认为,社交媒体平台如TikTok和小红书提升了中国产品的可见度和吸引力。
针对地缘政治是否影响消费者情绪,新加坡管理大学市场营销学副教授拉玛斯瓦米(Seshan Ramaswami)指出,中国品牌短期受益于特朗普关税政策对美国产品的冲击;长远来看,中国品牌须凭借创新力、设计水平和专业营销,提供高价值的优质产品。
黄雪菱教授则认为,宏观环境如中美关系紧张,会削弱美国产品的文化光环,促使本地消费者转向其他国家品牌,而中国品牌的质量、设计与性价比正好契合市场期待。
不过,国大商学院市场营销系高级讲师哈贾尔(Samer Elhajjar)博士提醒,尽管我国消费者购物时更看重实用性,但语言障碍、客户体验,以及数据隐私疑虑,都是消费者愈加关注的问题。若要在新加坡建立长期忠诚度,中国品牌不仅须展现效率与价格优势,更应包容多元、尊重本地文化。(联合早报 傅丽云)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个性签名可以是实名全名或用户名的补充、解释、提示等,最长32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