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和蘑菇街最大的不同在于DNA中就有内容的基因,因而在社交和粘性上做成了估值30亿美元的社交电商平台。想来也是巧合,美丽联合集团的最高峰估值也在30亿美元。如果30亿美元算是社交电商规模的分水岭,那么小红书破30亿美元的潜力在哪儿里?
在流量枯竭的年代,小红书的用户却保持增长的势头,据相关研究显示,从今年1月份开始,小红书的日活及新增次留曲线呈90度斜率拉升,在拉新上提升到37%,更为重要的是,小红书的用户使用市场,从最开始的10分钟,发展到了现在23分钟。
放眼望去,具有如此增长动能的APP也就是快手、抖音、知乎等这样的产品了。
从2013年成立开始,小红书一手做UGC内容的沉淀,另一方面是有理有节地进行运营推广。尤其是,随着林允、范冰冰等一批的明星入驻,小红书开启了明星带货的新时代,加上小红书联合赞助了《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综艺,其兴趣社区的自由、时尚的品牌调性大幅提升。
目前,小红书已经成长为1亿注册用户,2000万月活的平台,在投资人的队伍中有了阿里、腾讯这样的巨无霸。
有人如是描述小红书:小红书的社区分享,像极了微博;小红书的短视频,像极了抖音;小红书的电商功能,又像极了淘宝。真的很难给这家公司下一个定义。其实这背后是一个小众版的社区分享平台变成了大众版社区分享平台。
当然,在UGC内容上的单项上思考,小红书越来越像一个偏女性版的大众点评,因而也不难看到小红书在多元化上转,近年来,小红书在电商项上迫切寻求变现。
然而,右手内容,左手电商的路径面临的挑战并不少。
真正意义上小红书的用户为“内容”而来,在小红书点赞、评论等场景中逛聊,从而形成社交粘性。以致于小红书从UGC抓向到社交电商变现过程中,出现了“只看不买”的尬局。此前小红书创始人瞿芳曾针对这个问题表态,“用户只看不买,一定是我们的做得还不够好。理论上用户进社区看内容到购买,不用跳出去别的App进行搜索才是更流畅的体验闭环,所以现阶段提升电商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可以说,小红书的前半段集中精力放在UGC内容的打磨上,如今站在了社交和电商的十字路口,重心已经到了向钱靠拢的阶段。
同样的,在内容端,UGC内容的打假,其次是KOL红人运营,是小红书首先要去做的事情。打假对于任何一个平台而言都是个难题,尤其是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后的平台。随手打开小红书的招聘业面,不难看到在技术层的人员岗位还是占大多数,随着用户的激增,小红书从人工运营内容也改为了机器分发,所有笔记采取流量池机制,根据用户行为构建的用户画像推送相关内容。同样,反作弊机制也需要在技术端突破。
据了解,人工编辑改为算法推荐之后,从2017年年后开始,小红书每天新增用户20万。此外,一直强调UGC内容的小红书,开始“谨慎”地引进了MCN机构。从中机构化转型中可以看出,小红书的运作机制已经相较成熟。
凭借社区内容和博主笔记不断获得用户的小红书,这一流量利器如何能够保证持续?虽然是依然是小红书的要屹立在行业高位的核心,但是,在阿里3亿美金进来后,其电商的后劲一定程度上开辟了可以想象的空间。
在这样的寒冬中,小红书是否完全“下嫁”阿里,则是另一个命题了。
此前,地歌网曾经在《小红书“礼遇”手淘》一文中有提到,在社交这块阵地有两块,一个是微信,另外一个则是其他。不难发现,在微信这块阵地上起来的社交电商平台有微商、云集、环球捕手、拼多多等。它们都是微信生态中崛起的佼佼者。从这一逻辑不难看到,腾讯比阿里还早入股小红书的原因。腾讯之于电商,有流量没模式,因而把电商的任务交给了合作伙伴。(来源:IT老友记)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