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时下银行网络商城几乎成为了各大银行的标配,但并非所有银行电商都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在一些银行电商平台上,许多商品无人问津,成交量为零。另一个较令人担忧的问题是,目前银行均采用第三方入驻的形式进行商品售卖,也就是说,银行只能保证经销商的合规,却并不直接对商品质量负责。
3月1日,“电商大佬”京东集团发布了2015年全年业绩报告,财报显示,全年交易总额达到4627亿元,同比增长78%。然而,根据工商银行融e购发布的数据,“融e购”2015年交易额超过了8700亿元,几乎是京东的2倍。
不可否认,银行系电商的“战斗力”不可小觑。2012年6月,建行“善融商务”平台正式上线,这是首个银行系电商。紧随其后,交行“交博汇”、农行“e商管家”、中行“中银易商”、工行“融e购”快马加鞭,陆续上线,一时间银行系电商跑马圈地。
然而,三年多时间过去了,这些电商中,有的已经销声匿迹,有的却在与传统电商一较高下。
银行跨界第二步
在大资管、投贷联动等银行与非银行金融业务实现第一步跨界之后,银行开始进入实体经济、与非金融业务结合,加速第二步跨界。
“通常情况下,广告费、会员费、增值服务等收费项目是不少电商开放平台主要的盈利模式,业界大部分主流电商仍向商户收取年费及占成交额5%至10%不等的佣金,营销服务费用是大头,这些费用给我们带来不小的成本压力。”一位在“融e购”开店的家纺类企业负责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融e购”一直对入驻商户免费,“我们不仅能在”融e购“上进行商品销售,最重要的是我们因此将可能获得贷款优先权,以我们每个月的流水记录作为凭证,获取银行的无担保贷款,随贷随用,非常方便。”
事实上,随着电子商务的火爆,除了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电商平台已经全部上线之外,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相继推出电商战略平台,而中信银行则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谋划跨境电商领域;城商行方面,浙商银行、渤海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大连银行、郑州银行、兰州银行等也都在电商领域有所布局。
大部分银行做电商的价值在于通过电商平台把商户、客户两端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并提供支付、融资以及其他金融服务。然而,一位股份制银行电子银行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银行系电商在物流、信息流方面依然存在“短板”。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也认为,“三流”如何打通一直是个难点。
普华永道业务总监秦政持相似观点,“如果银行在信息流和物流上面没有明确的业务模式和相应的投入,势必会影响银行开展电商业务的当初期望。”
对于银行系电商的前景,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坦言,“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破题,今后一个时期,商业银行将继续借助”互联网+金融“,从体制机制、经营管理、平台合作、O2O模式以及利用互联网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创新路径、模式和体制机制,促进相互间的深度融合,将互联网金融打造成为经营转型和业务发展的新引擎,推动互联网金融向多元化、特色化、普惠化的方向发展。”(国际金融报)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个性签名可以是实名全名或用户名的补充、解释、提示等,最长32汉字。